抗住风险——有货才是硬道理

发布于:2009-03-26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港口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国际贸易市场的低迷直接导致了出口货源的下降,港口目前“吃不饱”的状态越发严重,从而使港口对货源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低迷的市场中港口怎样才能揽到货源成了为港口经营者最关注的事,货源的保证才是港口发展的前提和生命线,从而直接显示出港口在金融风暴下抗风险的能力的强与弱,想要抗住风险?——“有货才是硬道理!”
 

“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2008年11月中央及时果断出台的4万亿元扩大内需政策及十项措施,加大远远高于4万亿的投资来拉动内需,这一消息的提出无疑使人们看到了信心和希望。事实上,2001年至2008年内贸市场的集装箱量从221万国际标准箱增长到3000多万国际标准箱,增长了14倍,所占比例也从8%提高到24%以上。
 

有了国家对拉动内需的利好政策支持,加上面对货源萎缩的现状,各大港口纷纷加入货源抢夺战中,以确保集装箱吞吐量保持增长。目前沿海港口纷纷打算在腹地和内陆城市开设无水港区来响应国家扩大内需市场的政策。如果港口行业想要在金融风暴中演绎“士兵突击”,首先抢占内地的货源市场成了重中之重,这也是目前竞争最直接的表现。港口的货源有了稳定的保证,港口面对金融危机的抗风险能力就进一步提高。
 

“无水港——港口货源的聚宝盆”

近年来,与内陆地区合建“无水港”,已逐步成为沿海港口占领内陆腹地货源“高地”的重要手段。借“无水港”的优势来提高港口综合竞争力。“无水港”是一个相对有水港的概念,就是把港口的功能放到内地去,腹地的货主在当地就可以办理所有的港口通关、通检的手续,货物到港口就可以直接装船,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货主的出口成本。
 

港口传统的揽货方式和货源区域相对于如今危机下已经根本满足不了自身的生存,此时港口抓紧时机在内地和腹地建立无水港,以此来扩大货源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无水港的建设并非那么简单,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有港口,海关,商品检验检疫部门,还要有重要的海铁联运配套设施的跟上,如果这些因素都具备了,才算建成一个无水港。
 

但是相对港口来说如何能更多的吸引更多货主而且还能做到节约投资成本,有效准确的衔接协调起各个相关物流环节,从而快速有效的提高港口装卸效率成了港口投资者最关心的。加快港口市场的信息化建设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世界上很多工业发达国家的港口的信息化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作为一个港口资源众多的大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行追赶型的发展战略,已经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构想,关键就在与怎样的对接实施。如果有了专业而且统一的信息平台,就可以使货物在无水港直接实现一站式服务,实现订舱、报关、报检、监管保税仓储、物流配送等功能,通过网络平台的在线操作就可以使复杂的物流环节可以快速衔接,大大节省了货主时间和成本,高度信息化品牌的形成可以使无水港区的货源量势必会有所增加。
 

据悉,青岛港在西安、乌鲁木齐、成都等内陆主要城市建设"内陆港",联合当地海关、铁路、船公司开通直达青岛港码头前沿的集装箱直通式运输,使货主在当地就可以办理所有的进出口手续。并在青岛海关的带领下,推出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跨关区快速转关通关监管新政策,架起了一条畅通无阻的通关渠道。天津港在联建无水港的12省市中,现已建成北京、河南郑州、河北石家庄、内蒙古包头、宁夏惠农、山东德州6个内陆无水港。其它相关城市、地区也在积极规划、筹备,无水港建设的大发展为信息化产业、运输设备产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宁波港今年也将将加大揽货力度,推进金华、义乌及江西上饶等地的“无水港”建设,以保证在09年实现1190万标准集装箱的目标。港口在危机下逐步向内陆内需市场的靠拢是势在必行的。
 

港口之间的竞争,首先等级和规模,然后再围绕的是服务、功能和价格,然而货源却是港口生存的安身立命之本,重中之重。在今年严峻的金融危机形式下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开始,就是以沿海港口为枢纽来辐射无水港区货源的竞争。只有打造新一代信息化的无水港才有利于沿海港口扩大腹地和增加稳定货源的供给,这就是使港口平稳度过09年的危机平添了一分把握,相信“有货为王”的时代永远不会过时。

 

目前已有国内外60余家主流媒体对排行榜进行报道

如果您对本排行榜有任何疑问和建议,请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电话:0411-82817405
E-mail:shippingcn9@gmail.com